TEL:021-59240077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浦朱家角非遗·涵大隆酱园酱菜制作技艺

涵大隆创建于1886年,现在墙上的店名还是当年开业时写。清朝中期,朱家角的酿造业发展迅速。以涵大隆为首的一批酱园作坊将酿制的酱菜畅销各地。酱菜很快就成为了朱家角价廉、味美的特色产品。涵大隆生产的各种酱油、酱菜、乳腐、酒和醋等,都有一套独特的工艺。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涵大隆的玫瑰乳腐和双料酱油分别获奖,后来又在南洋劝业会和国货展览会上分别获奖。1956年,涵大隆和镇上另外几家大酱园合并,组成酒酱合作商店,总称涵大隆。   青浦非遗涵大隆酱园酱菜制作技艺   酱菜是江...... 详情

青浦朱家角非遗·牛角镋舞

牛角镋,是从牛身上取得牛角,制成的长兵器,约1.6米长,百来斤重。牛角镗表演动作有拦、绞、压、架、顶、搠、挑、撩等八种,手法步法以弓、虚、桥马步为主,路线分四门八角,防守严密,善诱巧取,下盘稳扎、灵活多变,势势相连,环环相套。由于表演者一脚踩中心,牛角舞头顶,从而接近于舞蹈。   在水乡朱家角,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漕港河进行摇快船表演,牛角镋舞也在船头上表演,至今约有200年历史。表演时,有锣鼓队在旁,每到精彩招式和造型时,配上鼓点和锣点乐,精彩夺目。   2011年,牛角镋舞...... 详情

青浦朱家角非遗·童天和药号膏方文化

膏方又称为膏滋,是将药物反复煎煮至一定程度后,去渣取汁,再浓缩,加入适当蜂蜜、冰糖(糖尿病人用木糖醇)煎熬成膏。膏方在我国有近2000年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如马膏,主要供外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则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个别煎已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如苏子煎等共40多部;王焘《外台秘要》也有煎方六首。   在朱家角古镇大新街上,坐落着一座大众熟知的中药房童天和国药号。这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字号,至...... 详情

青浦朱家角非遗·摇快船

摇快船是清朝顺治年间形成的民间习俗,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老百姓在农闲时节(农历七月二十七)前往位于淀山湖中的三官堂庙朝拜焚香,回朱家角赶庙会在漕港河以船为载体进行自娱自乐的水上竞技表演。   摇快船的表演规则为:五人摇大橹、四人摇矮橹,大橹矮橹十八人,分两组替换,中棚锣鼓手四人,头浆一人,每艘快船上共有二十三人,配上经典的吹打乐五龙船和水锣经,摇船时可谓金鼓阗沸,拔浆如飞,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势。   摇快船表演深受乡民欢迎,经久不衰,成为青浦水乡朱家角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 详情

青浦朱家角非遗·船拳

船拳是在船头上演练的武术套路,南派少林的一个分支拳系,因在船头上表演,故称船拳。船拳秉承南拳,又兼收各派之长,形成了独特的拳术风格,是江南地区特有的水道行船防身方式,后又逐步发展成为江南传统水上表演项目。   朱家角镇南港村张家埭的船拳历史悠久。整个套路从起势到收势,发力范围仅在一只八仙桌大小的船头上施展故名桌拳,整个造型犹如一朵悄然绽放的梅花,又名梅花拳。拳法特点注重东、南、西、北四面相围合,开门小、重心低、自身稳,施展挙脚都以内劲发力,可守可攻,短小精悍,节奏严谨,上下贯...... 详情

青浦朱家角非遗·民间文学淀山湖传说

淀山湖传说是淀山湖周边的人们在漫长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传说故事的总称。关于淀山湖的传说涉及年代从秦朝直至现代,时间跨度2000多年。宋、元以后,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淀山湖一带成为士人隐居、读书、著述之地,渐成文化繁荣之地。   淀山湖传说是老百姓运用本地方言,以淀山湖为主要对象,结合相关人物、史事、动物、特产、风物等展开丰富想象,以叙事方式讲述的一种民间文学体裁。从内容看,大致可以分为地名演变类、人物传说类、史事风物类、动物特产类等。这种口头文学还在田间地头、屋檐桥...... 详情

青浦朱家角非遗·民间文学青浦田山歌

田山歌是我国江南地区一种颇具个性特征的吴语民歌形式。农民在耘稻、耥稻时,由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的歌,又称吆卖山歌、落秧歌、大头山歌。从音乐上看,田山歌的演唱形式独特,可分为头歌、前卖、前嘹、发长声、赶老鸦、后卖、后嘹、歇声等部分,音调高亢,旋律起伏也较大。歌词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来自当地民众现实生活,表现当地农民劳动、生活、思想、爱情等,是青浦及长三角周边水稻种植地区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   田山歌的留存传播与江南地区水稻种植的劳作方式有着密切联系。唱田山歌不仅能愉......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