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植园(西井街109-113号)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朱家角古镇的明珠——课植园。我是今天带大家参观的导览员,接下来的时间里,就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走进这座融合中西、贯通古今的百年园林,感受“耕读传家”的家国情怀与文化魅力。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上海青浦区朱家角镇的西井街,课植园就坐落在这条老街的北首。它是古镇上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庄园式私家园林,始建于1912年,也就是民国元年,历时15年,到1927年才基本完工。全园占地96亩,当时耗银三十余万元——这是什么概念呢?那时候一银元能买三十斤大米,这么多银子足够一个小镇数百户人家的全年生活。
课植园的主人叫马维骐。马维骐,号文卿,是朱家角的大商人。经商之余,他还是一位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的乡绅。他不仅出资兴建了小学、修了桥梁,还设义田助困。所以课植园又有个别称,叫马家花园。
那么,“课植”二字从哪儿来呢?这里的“课”是课读之意,“植”是耕植之意,合起来就是“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体现的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家训思想——耕读传家。读书明理,耕作养身,既修身齐家,也报国安天下。可以说,这两个字不仅是一座园林的名字,也是马文卿乃至整个马氏家族的精神坐标。接下来,我们会带大家游览课植园中课园和植园两个部分——分别代表读书修德与躬耕劳作两种人生修行。
首先我们要走进的是课园——这是园主一家居住,接待宾客与读书学习的地方。我们会沿着中轴线走过一片厅堂区。从大门进入,依次是轿厅、会客厅、后花厅、迎贵厅,每两厅之间都有天井连接,叫做四厅三井,是典型的江南清代民居布局。
接下来我们会参观园子另外一部分——植园。这里是马家人用于耕种、劳作的区域,当年占了园子的三分之二。虽说如今仅保留一部分,但大家依然可以感受到田园风光和农耕生活所营造出的诗情画意。植园中原有果林、种着枇杷、桃子、柿子等果树,还有菜地和大面积的稻田——取名叫“稻香村”。这里更像是个“农业试验场”,比如培育的“青角薄稻米”,品质优良,曾在上海很有名气。
除了功能分区,课植园还有两个很独特的地方。一个是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马文卿做过外贸生意,接触西方文化,所以我们能在藏书楼、迎贵厅等中式建筑中看到许多西式元素:比如欧式地砖、洋灰钢筋、弧形拱门等。另一个是园主借鉴了上海豫园、苏州狮子林等江南名园,以此为“灵感原型”建造了园中的九曲桥,倒狮亭等。可以说,课植园把江南园林的灵秀和西洋建筑的精致相结合,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最后,当我们走出园门,请别忘了“课植”二字背后的深意——勤学不辍、躬耕不怠。这座园林不仅是一个供人游赏的地方,更是一座有生命、有精神的家族文化纪念碑,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民国时期的一次精彩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