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最早的混凝土拱桥  

  青浦最早的混凝土拱桥(洋桥),在朱家角镇珠溪园内。建于1930年,设计人蔡其敏。宽3米,长10米。还有两座同样的混凝土拱桥,一座从蔡家老宅通往一隅小学,另一座跨越祥凝浜为“凝和桥”,后已拆除。
  本县兴建护坡工程,历史上大都集中在镇内市河两岸,俗称石驳岸。唐宋时期,青龙镇市河两岸有排桩或块石护岸。元代的金泽镇,石砌护岸筑于市河两侧。朱家角镇漕港南侧油坊一段石驳岸,由蔡一隅于清末所筑,10余年后黄世昌又筑油坊至放生桥段石驳岸。民国18年(1929年)疏浚七段市河后,石驳岸、码头才逐年增建,城厢镇于民国17年疏浚县前街河后,始筑石驳护岸。

凝和桥(原载“风情朱家角-鲁班殿和朱家角的手工业”)
  镇南原有一条河浜叫祥凝浜,现已填土成路,为尊重历史叫祥凝浜路。“祥凝”二字音同字不同已几易其名。珠里小志记载有“祥宁”二字;上世纪初建的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桥名“凝和桥”由蔡一隅捐建,桥中两侧有“祥凝”二字;民间传说却是“匠人”(吴方言音同“祥宁”)倒说得很有道理,那一带过去居住着很多泥所水匠,木匠,还建有一座鲁班殿。

蔡一隅旧居-草棚(摘自《珠溪培荫茂林》-传闻逸事
  据我按姑母回忆与听到父辈常说起,一隅公创建元号油坊后,为专心油坊事业,在河东建起“三间房”,与马氏夫人从井亭港迁往是处;可见创业时多么节俭,只造了“草棚顶”的三间平房,估计其慎三伯伯与二,四,五诸姑母,均诞生于是处;我母亲常说:“大伯伯回家,也常帮助大伯母护理子女“,直到济阳里建成才迁居新宅。待我幼年懂事时常和祖怀兄去河东玩,记得三间房西边有十多可碗口粗的黄杨树,可能还是一隅公公手植,西南种芭蕉树,房舍虽简陋但清静幽雅,三间房前有宽大的廊棚,再前有清澈的河浜和滩渡;走进三间房,见两边木门锁闭,中间靠北墙见木花雕饰屏,间设平台,台上有多级木架,上置祖宗“牌位”多座。因此后来习称“草棚”为“祠堂”。

济阳里老宅纪实(原载《珠溪培荫茂林》-珠溪济阳忆旧)
  一隅伯岳父设计督造的济阳里大宅院,走遍青浦县是独一无二的,既是一个整体,又是四个单元,分居四房人家。济阳里坐西朝东,七开间有阁的平房,呈亚字形。前后两个大客堂,左右两只厢厅,中间一个大天井,正门出济阳里通道,济阳里是一条相当长而宽敞的通道,南北向,大门北出油车街,南达老一隅学堂洋楼(后由一隅伯岳父及其谨,敏,智诸内兄居住),济阳里四房人家分居四角,平时可以关断,有事开通,融洽成为一个大家庭,蔡氏传统,“孝”字当先,而弟兄友恭义气,姑嫂妯娌,娴淑相亲,小辈之间互相友爱,自上而下,从未有过吵闹,不和睦等事(这都是老伴讲述,和我亲身经历)。四代同堂,和大宅门等描述大家庭种种弊端,在蔡氏子孙看来,一定会想自己,度他人,将信将疑的。用之内兄要结婚了,新房无做处,我岳母大人与一隅伯岳商量,拟将四房里的一个单元升为正式楼房,一隅伯岳父大人对升楼一事大加赞赏,认为要升高,四房人家一起升高,由老总帐出钱。结果,济阳里成了完正的楼房大院。一隅伯岳父一句“四房人家一起升高”的话,正应在蔡氏子孙后代身上。

百年老树(原载《朱家角镇志》162页)城隍庙后门空地上本有瓜子黄杨一株,椐考证已有200多年历史,今已不存;回珠坊三五纸厂公房旁空地有桂花树一株,树龄已有160多年;此外,树龄100多年的有;油脂厂内油车浜东有广玉兰树两株;珠溪园内有香樟树一株(150年),榉树一株,课植园内有黄檀,紫藤各一株。

朱家角镇珠溪园内混凝土拱桥(洋桥)
听雨轩
  现址文庙重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百余年来,上海文庙历尽沧桑,毁损十分严重。 一九九七年在政府支持下,上海文庙开始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修缮工程,于一九九九年九月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目前上海文庙主要景点有:棂星门、大成门、东西庑殿、大成殿、明伦堂、尊敬阁、儒学署、魁星阁、天光云影池、听雨轩、宣廊等数十处。
  说明:珠溪园内原书斋“听雨轩”建于1930年,日寇占领时“一隅小学”停办曾存放学校档案,46年返乡时曾见后厅挂有《听雨轩》匾,但不知来历。2004年在网上查到上海文庙第三进厅名为“听雨轩”的信息,8月15日专程前往,发现它果然就是原书斋“听雨轩”的原型,摄有照片为证,该厅为儒家文人切磋诗文会友谈心之处,从而悟出前辈命名书斋的寓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继往开来之意也。

洋楼老学堂-建于1909年
上海文庙《听雨轩》后榭
上海文庙《听雨轩》前厅
上海文庙《听雨轩》厅内石凳
上海文庙《听雨轩》旁《魁星阁》
都市水乡朱家角 宜居城市新典范 上海朱家角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朱家角漕平路23号 服务热线:021-59240077 传真:021-59240055
沪ICP备05017030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