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朱家角父老心目中的蔡承烈(原载《风情朱家角-商镇市景》)
蔡承烈热爱家乡,看到当时上海已兴办新学,觉得自己幼年未能上新学是最大的遗憾。于是他耗资33400余元,建成一幢二层楼房的初级小学。蔡承烈看到镇上居民争相将儿童送入学堂,极有远见地想到初小文化是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文化需求的,于是他又毅然贡献十万元,将原来准备再扩建油厂的四十亩地,仿效上海“洋学堂”式样,建成一所具初小高小的完全小学。小学建筑非常精致,不仅有整齐宽敞的教学区,还配置了标准操场。校园中有小桥,流水,大草坪,环境相当优美。 1909年把新建小学命名为“一隅学堂”并正式开学,蔡承烈自任校董。一隅小学规模宏伟,设备完善,是当时青浦县的小学之冠。蔡承烈又将718亩学田的每年收入(约4000余元),全部用于学校开支。教师的食宿补贴,全部由“元号油坊”负担。
一隅小学治学严谨,蔡承烈聘请的都是沪上,青浦的一流教师,用新式的课堂教学法,使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均衡发展,在当时朱家角传为佳话。民国三年(1915年)一隅学堂荣获大总统黎元洪的嘉奖,亲笔题写了“育才成德”四个大字。“育才成德”制成金匾后一直和蔡承烈的“勤俭”校训红匾,一前一后高悬在学校大礼堂的正厅。一隅学堂自创办至解放,共有34届毕业生,班级最多时有十个班级,学生数百名。蔡承烈办学使朱家角镇,人得益,世代难忘。
蔡承烈1932年夏辞世,终年80岁。他一生热爱朱家角,造福故里乡民,当地民众有口皆碑。时至今日在朱家角提及蔡承烈,朱家角人都尊称他为蔡前辈,一隅公。蔡承烈在上世纪初就接受新思想,以卓而不群的真知灼见去创业,办学,可谓是朱家角工商实业家的一代揩模,值得后人千古传颂。 |
|
|
最大的私立小学堂(原载青浦区档案馆—青浦之最)
清末,公立、私立学堂相继创立。私立学堂最早是位于朱家角的一隅小学,宣统元年(1909),由朱家角蔡承烈(字一隅)损资创立于石街。占地40余亩,耗资34400元,为青浦最大的私立小学。
1951私立一隅小学设在朱家角镇,系本县蔡承烈(字一隅)捐资创立。于宣统元年(1909年)在石街建筑校舍,占地40余亩,规模为全县最大。开办费用银34400余元,并以718亩捐田的地租及江苏省铁路股本5000股的股息,为学校经常费用。学校初创时有教职员5人,学生24人。民国初有学生240多人,民国20年(1931年)共有教职员16人,学生增至500多名。抗日战争开始,校舍被日军侵占,图书仪器破坏一空,到民国30年整修复校。到1950年止,办学42年,共毕业学生34届。1951年10月,由县人民政府接办,改为朱家角第一中心小学三分部。
|
一隅学堂(原载《民国青浦县续志》1934年刻)
私立一隅两等小学堂在珠街阁镇宣统元年邑人蔡承烈协办就己宅旁辟地建筑 校舍规模宏敞为全邑各校冠开办费用银三万四千四百余元并捐田七百十八亩二分及苏省铁路股本五千股计银二万五元徵租取息为经常费一隅承烈字也因以命校名焉二年知县刘有光给成效可观额三年提学使樊恭熙给媲美澄衷额。
一隅小学(原载蔡其恕,蔡其敏83年提供的书面资料) 创办一隅小学,先在老宅旁边造一栋楼房,创办初小,聘嘉定县举人陆海虞任校长。接着建造现在一隅小学校址办高小和初小。原校址改为住宅。陆校长故世后由蔡其心任校长。(蔡其恕手稿)
一隅小学
创办人:蔡一隅;
创办年月:民国元年(即1912年);
捐资十万元,此外每年还支付约四五千元,直至解放。
班级情况:6级。
历任校长:陆海虞,蔡其心,张运新,金玉书,郭履冰,陆逢鼎。
受奖情况:曾于民国四 年由当时大总统奖给《育才成德》匾,后又获奖授《二等嘉禾章》与《三等嘉祥章》勋章各一枚。
从创办至解放大约有35届毕业生(1914--1949)。
校训为《勤俭》。(蔡其敏手稿)
|
整顿一隅小学纪实(原载陆逢鼎回忆录-办学篇)
1946年一隅小学校董会聘我任校长并授全权主持校务。我任校长后,第一步整顿人事。亲自去茜墩请原在一隅小学任职的李莹儒老师回来任教导主任,抓教学质量。经再三情商同意借用一年。李来校任教导主任后,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和教学质量方面大有改观。学校经济,有校产700余亩水田的租息,再加学费和元号油坊的资助,收入已相当可观。但那时物价飞涨,法币贬值,还是不能维持学校的开支。乃设法从几个方面改革:1。适当提高学费,并改收实物;2。学校经费全部购置物资(米和油);3。教职员工资以实物定级(五,六年级教师每月工资大米二石;三,四年级每月一石九斗;一,二年级一石八斗;班主任及兼职另加);4。设立生活,医疗补助;5。教职员工子弟免费入学(后扩大到元全号油坊职工子弟)。实施以后,教师都可无后顾之忧,安心教学。我接办时只有六个班级,一年以后增设了幼稚园,四,五,六年级又各增加了一个班。到解放前夕,发展成九个班级。随着班级增加。乃广聘教师。有好几位大学生愿来一隅小学任教,其中有董映明,周继生,徐安仁,王承尧(高师毕业),王承文(体专),杨镜春,唐点梅,唐明菊等等。一年后李莹儒回茜墩小学,沈名昶主教务。因师资力量强,教学认真,毕业生升学率在朱家角四所公立小学之上。公立小学工资经常欠发,待等到手,隔宿贬值,教师生活不安定,情绪低落,影响教学。因而,家长很乐意把孩子送到一隅小学来上学。
青浦县小学毕业要考上海的中学很难录取,主要是英语和算术程度不够。于是,一隅小学就着手提高英语及算术程度,算术不采用国定课本,改授“春秋算术”,并指定“算术之友”,“刘编算术“为参考书,还有“课外算术”为指定课外作业;从三年级就开英语课(青浦教育局规定五年级开课)。改进教学方法,开展算术,语文等各科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终于有毕业生考取了上海名牌中学—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49年,陆宗源和方家麟)。学校重视文体活动,组织足球队,蓝球队,歌咏队,军乐队,戏曲小组等课外活动。足球获朱家角区冠军,蓝球与井亭小学并列第一,。各种校际比赛经常名列前茅。“中国童子军第一一八八团”也闻名青浦,其他各校望尘莫及。直至解放初期,县文教局常驻学校,以一隅小学为核心推动教学改革。
一隅小学典雅的坑楼与惜字亭(摘自<珠溪培荫茂林>-传闻逸事)
一隅小学建成后,一隅公为师生如厕方便,总得盖个像样的厕所,地点只有西北角河滩边最妥,北面有河浜,清除粪便也方便;但如从面西正前雄伟的校门景观,如将厕所造的庸俗似有碍雅观,一隅公为此曾思索多日;我曾听母亲讲说:“一隅伯伯常伴夫人去马家花园,每见亭园中所建的”亭搂“总认为”不中不西“是设计建造中的失着。因此他为小学造“坑楼”,决定要“别出心裁”;据说他终日冥思苦想,日后一早醒来,记得梦中设想真是妙计,于是就建成了外观别致的“六角双层典雅亭楼”。此楼设计得很科学,建在六角形大平台上,底层只北面设木门,内正中为六角形坑池;东面建偏屋设可走三人的宽扶梯,楼上正中围建六角形黑漆板壁,中与底层连通,因六角亭楼一面已设扶梯,故五面做成古式花格窗,靠板壁前每面置大小不等的十二只“脱底马桶“,粪便可直落楼下粪坑,但绝无臭气,因可通风至屋顶的“小亭”外,屋顶六面玲珑翘角,远看煞是一座精致古典式楼亭;一隅公公这个设想,把一座坑亭巧思得如此美妙,真可能是“古今中外,别具一格”。
根据传统,对纸上有文字的废纸,不能随便抛弃而只能烧毁,以敬崇孔老夫子;但因学校废纸较多,如何处置也得妥善考虑,一隅公就在造好的坑楼南边,另建了一座专为焚烧字纸四方形“惜字亭”,是个单层精致的方亭,从外观看小学围墙里面,但见双亭一高一低;与学校大礼堂高大的红青砖砌门面以及围墙装饰铁门,同样布置得多么庄严宏伟。
一隅小学“会客室”(原载《珠溪培荫茂林》-珠溪济阳忆旧)
从一隅小学校门进去左侧可以看到一所很大的“会客室”,三开间面南都是落地长方格玻璃窗,中设大会议桌,四边十多张靠背椅;其东西两边墙上,挂满镜框,上排都是列届毕业生照片与各种活动照相,也有“童子军(1188团)野营”或“运动会”照片,下边所挂都是各种“统计表”,这在一般学校是难以见到的,我很欣赏那些在黑纸上用各种浅颜色画制的“统计曲线”,“立柱形高低差”,“圆面积分度比”的图表;这在现今报上是常见的方法,可是在民国初年,在一所小学堂里,能罗列如此系统的学校成绩报导,实属少见。 |
一隅校歌
独力捐巨万资财,校舍正宏开。 文明蔚起此更改,负笈希偕来。
南北漕港水萦洄,九峰远眺翠如堆。 此中灵秀构胚胎,个个待成才。
愿我侪:勤以补拙运坯追陶侃; 愿我侪:俭以养廉永求师齐晏。
他年事业好当担,校主训言常在。 同力相衔,同德无猜,期我英俊才。
(1989年5月42,43届同学会上回忆整理。)
(1994年2月27日经陆逢鼎校长订正。) |
|
|
|
一隅小学礼堂外景 (拍摄于二十年代) |
|
一隅小学礼堂外景 |
青浦区档案局提供在此鸣谢 |
|
一隅小学正门 |
|
一隅小学礼堂正门 |
|
一隅小学 |
|
一隅小学会议室、教室 |
|
一隅小学走廊 |
|
圣约翰书院教学楼 南洋公学老建筑(建于1896年,为一隅学堂的原型)
|
以上照片由蔡祖欢先生提供、蔡祖风先生整理,鸣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