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021-59240077

珠溪名人

黄世昌:从能工巧匠到建筑大师

2013-05-21 来源:钱昌萍

  “朱家角有10余家水木作,工人约300名。其中承包营造课植园的黄世昌水木作实力最雄厚,有上百名工人,自办砖瓦石灰窑、打铁铺、木行、圆作、方作、油漆铺等等。”——《青浦县志》

  英雄不问出处。若打听黄世昌何许人也,谁也说不清。没人为他立传,没人为他画像,甚至连生卒年代也不详,只能估计生于清代晚期朱家角。但古镇老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能工巧匠。是木匠出身还是石匠出身?老人说法不一。能眼见为实的是:古镇老街上流芳至今的地标景点建筑:“大清邮局”、“王剑三宅”、“珠浦电灯厂”都是他承建的杰作。有如此一座座丰碑,黄世昌,你够了。
  话说1912年,当“马家花园”的建园动议出来时,可以想象,对于不存在资金投入压力的富豪马文卿来说,最大的问题是选择谁来承接。因为这可是一个若大的中西合璧特色的建筑群。
  巧就巧在这一年,“一隅学堂” 正式开学。这所宏伟规模为全县之冠的完全小学,承建方是谁呢?据耄耋老人蔡祖懼先生回忆,早在清光绪十二三年,放生桥东侧元号油坊边始建蔡氏住宅时,蔡一隅公就和黄世昌开始合作。这就是当时颇有创新的大型“济阳里”宅院,黄世昌不仅参与设计而且承接建造。当时黄世昌只是初具规模的水木作。
  1909年,黄世昌又根据蔡一隅公的要求,在济阳里侧设计建造了五间二层洋式楼房,在此开办了“一隅初小”,校门即在济阳里大门。后在蔡氏宅基南,原拟扩建油坊基地的四十余亩,再扩建学校,遂成完全小学。这样恢宏的建筑,也是由黄世昌水木作承建。
  此时黄世昌名声大振。与蔡一隅有联姻关系的马文卿闻讯后,二话不说拍扳请黄世昌参与“马家花园”建设。
  现在看来,马家花园的“耕九余三堂”,风格与黄世昌所设计承建的“珠浦电灯厂”、“ 大清邮局”、“ 一隅小学” 和“雪香斋弄口的红砖卷门”如同一辙。尤其是红砖砌的豁卷门窗,颇具洋气别致,是典型的中西合璧杰作。
  庙前街民国初年建成的中南旅馆也由他设计建造。此建筑也颇具特色,进门有大堂,面对大大镜子,然后转弯分左、右两边楼梯上楼,非常有气派。楼上客房一间间分割整齐,犹如现在的“标房”。这种建筑样式的旅店,在当时的朱家角古镇无疑又是一个现代亮点。
  黄世昌水木作坊在上世纪初已发展成综合性营造行。泥水工、木工、石匠、竹匠,均有单独工场,黄世昌自己宅院内还设有漆工工场。朱家角的老人说,黄世昌作坊里什么都能做。如此规模完善是不是需要方方面面各具特长的工匠呢?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他的营造行专职工匠均为技术出众者,还有固定的管理人员。而大部分各行工匠,则是根据工程的需要而临时招募的,这又为营造行节约了成本。
  在承接建造马家花园后,黄世昌已完成了原始积累,便在济阳里西侧,和济阳里仅一弄之隔处,兴建了自己的黄氏住宅小楼,小楼设计精致紧凑。深弄小楼皆留存至今。黄氏住宅楼坐南朝北,北临北大街,隔街沿漕港河河滩,都是黄世昌的水木作坊。
  尔后的上世纪三十年代,黄世昌又承建了“王剑三宅”。这是三层二进的别墅式花园住宅,建筑面积有一千余平方米。它是中西合璧、以西洋为主的代表作品。在它附近的民国时期汪莹中区长,也特别邀请黄世昌来营造自己的豪宅。
  黄世昌营造行名声远扬后,江南地区邀请他的人越来越多。就连茜墩的石板一条街和顾炎武先生祠也是由黄世昌承建。茜墩镇志上誉称黄世昌为朱家角名师。
  黄世昌,原本只是一个能工巧匠,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刻苦学习,遂成为按现在标准来说的伟大建筑师。
  这是典型的“课”与“植”的代表人物。

【护坡建设】
  本县兴建护坡工程,历史上大都集中在镇内市河两岸,俗称石驳岸。唐宋时期,青龙镇市河两岸有排桩或块石护岸。元代的金泽镇,石砌护岸筑于市河两侧。朱家角镇漕港南侧油坊一段石驳岸,由蔡一隅于清末所筑,10余年后黄世昌又筑油坊至放生桥段石驳岸。民国18年(1929年)疏浚七段市河后,石驳岸、码头才逐年增建。城厢镇于民国17年疏浚县前街河后,始筑石驳护岸。据光绪刊《青浦县志》记载:唐元和五年(810年),苏州刺史王仲舒筑松江堤。宋政和元年(1111年)诏修松江堤,易土以石。明景泰二年(1451年)筑淀山湖堤计万余丈。东大盈港自城厢至杜村一段,民国8年捐款修筑护岸,同年修筑城厢西门外至朱家角漕港护岸。

  解放后护坡修筑更着眼于保护农田和堤防。在河、湖、荡等沿岸易受冲坍地段,加强护坡工程,并种植芦苇、杞柳等水生护岸作物,以确保堤岸安全和航道通畅。1957年3月,在泖河两岸、淀山湖南侧沿岸以及大蒸塘边,修筑无基础干砌块石护坡4公里,顶高4.5米,厚0.4米,边坡1:1.5。同时在泖河两岸种植大面积水生防浪作物。1964年,在泖河两岸、淀山湖边及其他河岸险要地段,又修筑无基础干砌块石护坡14.4公里,由练塘、沈巷、小蒸、蒸淀、西岑、莲盛等公社组织民工施工。1966年以后,护坡工程由单纯保护堤防扩大到保护农田,并以各种形式的砼结构代替原有的干砌结构。1972年,全县多数公社推广修筑,完成70公里。1973至1976年,经过总结,兴建块石斜式航道护坡60公里。然因结构单薄,易被水流冲刷掏空受损,故从1979年起,新建护坡均改为块石直立式。这种护坡,施工时毋需退堤,抗浪性能强,使用年限长,颇受群众欢迎。至1985年底,全县共建各种形式护坡总长228.38公里,其中,块石斜式90.29公里,砼斜、直立式71.76公里,块石直立式66.33公里。因开河拆除和其他损坏69.36公里,实际护坡长度为159.02公里。

作者:钱昌萍(《风情朱家角》作者)

《风情朱家角》系列丛书共为九本分册,分别为:《薛淀润珠》、《珠溪文儒》、《峰泖杏林》、《寺庙堂观》、《人间清欢》、《故乡回眸》、《古建民居》、《商镇市景》、《民间趣谈》。《薛淀润珠》比较全面的介绍了朱家角镇傍水为镇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市镇形成的历史、古镇的兴盛和人文习俗、风情、物产;《珠溪文儒》介绍了珠溪的历代名人;其中有明代嘉靖年间的礼部尚书陆树声、言官陆树德,明末清初圆津禅院住持画僧语石,清代刑部古待郎王昶,清乾隆年间数学家屠文漪,清末小说家、名医陆士谔,民国时期南社女诗人陆灵素,篆刻家吴元章,国人办报先驱席裕福,国乐大师夏焕薪,植物学家吴韫珍,实业家蔡承烈等;《峰泖杏林》主要介绍历代名医名家及《寺庙堂观》记录了珠溪古镇自宋代以来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的传入和各教布点的寺、庙、堂、观等;《人间清欢》叙述了作者本人数十年如一日,凭借数百封书信往来,收藏到的珍贵赠书、赠画和墨宝;上海著名影视编剧陆寿钧先生撰写的《故乡回眸》,以真诚的笔墨叙述了故乡的变迁和风土人情;《古建民居》、《商镇市景》、《民间趣谈》经修改补充后再次出版。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023571

编辑:Admin
康熙皇帝的书法顾问-沈荃
奇才怪才蔡祖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