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
2024-08-27 来源:朱家角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400多年前,亭亭玉立的太守之女杜丽娘,心驰春色,小憩于梦中与柳梦梅两相温存,醒来怅然若失,化作牡丹亭下一缕芳魂。白衣飘飘的书生柳梦梅,偶在梅树边拾得丹青,从此魂牵梦萦,日夜思念,最终把魂叫醒,圆满一段旖旎情缘。红尘紫陌的夙世姻缘,一眼便是万年,起死也可回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无关年岁,坚韧时间,温暖春秋。
2010年,著名音乐家谭盾联手张军,共同打造了国内首部在实景园林中演绎的昆曲《牡丹亭》,将牡丹之亭还于园林,也还给了汤显祖一个最真实、最纯粹的牡丹之梦。10年转瞬,这片课植园因水上剧场的存在而鲜活,更因《牡丹亭》的上演,有了别于普通园林的独特气质。夜色里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如梦似幻,令人分不清真假虚实。 2010年6月世博会首演至今,《牡丹亭》已在朱家角课植园演出十多年。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观众累计数万人次,接待了多位外国元首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前来观赏,俨然成为了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 一管婉箫,幽咽而起,如梦如烟,荡起数顷秋波。一叶扁舟,迤逦而来,如诗如画,迤逗无边春梦。
亭台里、竹林间、石桥上、长廊外,流动的演员像从画中走来,举手投足裹挟着薄薄的烟水气,一颦一笑充满着浓浓的诗情画意。无论是依水而行的小舟,还是倒影在池水中的纸灯笼,亦或是飘落在纱帐中的秋叶,都为昆曲的演绎营造了一番“轻风细雨为伴奏、鱼池假山为幕布、亭台楼榭为戏台”的古典意境。风吹竹声、嘤啼鸟声,与一唱三叹的水磨调浑然天成。游园的浪漫,惊梦的翩跹,离魂的肃杀,拾叫的多情,幽媾的鬼魅,回生的惊艳,方寸自然间缓缓流淌而出的曲调变得越发曼妙,它抚平了原本还是微波荡漾的湖面,凝固了原本还是繁星点点的夜空,或许连大自然都惊艳于人世间这荡气回肠的爱情。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其中的奥妙大约就是“风声、水声、草木声,自然之间声声有韵;月影、灯影、人身影,心灵之处影影有情”吧。园林和昆曲有着相像的灵魂,曲要静听,园宜静读。昆曲是不动的园林,投在纸上便是水榭歌台。园林是凝固的昆曲,被唱出来瞬间就是活化的艺术。将牡丹之亭还于园林,既是还给汤显祖一个最真实、最纯粹的牡丹之梦,也是去掉华丽艳俗的包装,让昆曲回归本体。传统文化的惊艳之处,就在于“无,胜于有”——一挥鞭即是千军万马,一转身便是千山万水。凭借纯粹,抵达丰富。大道至简,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支持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希望能让大家更多地关注中国戏曲、中国文化。
昆曲,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有她的痴迷者,不断传承和发展。张军是青浦的农家子弟,1986 年,当他 12岁时,考入了上海第三届昆剧演员班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刻苦练功,1993 年毕业。多年来张军对昆曲的演唱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他继承了老一辈昆曲艺术家对《牡丹亭》的艺术追求。
张军觉得昆曲有三样东西必须坚持。一是它的文学性,凝炼的唱词,经典的曲牌;二是它的音乐美,抑扬顿挫依字行腔;三是它的江南气质,安静曼妙,典雅唯美当今时代太嘈杂,昆曲可以让人心安宁,陶治性情1998 年,张军的“昆剧走近青年”项目,通过讲解和演出昆曲,在上海同济大学实施后,大获成功。这让张军的昆曲普及和推广一发不可收,他走遍了上海所有的高校,创下了演出 300 余场的纪录。
2003年,张军排演了第一出大戏《牡丹亭》,这是一板一眼依着百年前老祖宗的传统,把舞台放在朱家角的古典名园课植园里,复制了昆曲“江南小班”的神韵虽然《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于 1598年的作品,但是,张军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给它赋予了新的内涵,让昆曲在江南园林中实景演出,成为中国园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那实景版的《牡丹亭》,抛开了现代的框架式舞台,摒弃了繁复的剧场式呈现,去追寻昆曲神韵的本源,让天、地、人成为园林昆曲的核心。
张军把原本冗长的剧本压缩在 75分钟之内,让观众在当下生活的节奏中,有耐心地进行一番穿越和体验。张军饰演的“ 柳梦梅”,这儒雅的小生,从柳林深处踏梦而至那细腻的表演,展现了“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的动人场面,以及“ 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的至深之情。
张军演绎的《牡丹亭》,情景交融,催人泪下。黄豆豆在戏中,助兴出演“ 石道姑”的一段“ 水舞”,更是热烈奔放,将现代时尚有机融入古老的昆剧演出中,获得满堂彩。
如今,张军又让昆曲插上了电,那“清柔婉转”“流丽悠远”,具有糯软意境的昆腔,给了观众一种全新的听觉享受。
地址:朱家角镇西井街 109号(课植园内)
咨询电话:唐老师17701769903
编辑:朱家角
● 水乐堂
● “汉风奇妙夜”,这个夏天来朱家角一秒穿越千年!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