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茶楼
俱乐部茶馆又名江南第一茶楼,位于北大街闹市之中,它创建于清末(公元1911年),正式名称为俱乐部公记。解放后曾一度改名为江南第一茶楼。起初由当地商人叶鸿泉,於士卿和夏瑞良三个老板合股,轮流坐庄, 直到解放。它是青浦区内最大、最有名气的一家百年老茶馆。茶楼正门临街朝东,三开间门面,四排进深的二层楼房。全楼面积达400平方,宽敞雅致,古色古香。建筑立面拱形红砖灰墙,旧时底楼为浴室,另设老虎灶专供茶水;店内点心名师馒头金根开设点心店,经营生煎、蟹壳黄、蟹肉烧卖、蛋丝汤包等时令特色小吃,楼上开设评弹名家
江
阿婆茶楼
阿婆茶楼因位于古镇东井街122号又名东井茶楼,建于清末,曾为大公义米行商铺,后改为茶楼。总占地700平方米的茶楼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前后两埭,东西两面相连。南楼三开间,面阔10.5米,进深8米,七架梁,歇山顶,上铺小青瓦;南面上下两层每间均有6扇花结嵌玻璃槛窗,北面有砖雕仪门。北楼面阔10.5米,进深5.1米,五架梁,硬山顶,两面有观音兜封火墙,前后有廊,廊下有宫式挂落。 回字形楼身、粉墙黛瓦、飞檐翘角,东井茶楼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建筑。其地处黄金水道漕港河和西井巷汇集之处,三面环水,是由东北入口进
阿
涵大隆酱园
涵大隆酱园店址就坐落在泰安桥东堍的镇北大街237号。该店创办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距今有近140年的历史了。它沿街为酱园售卖店堂,后埭为生产工场。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由前庭、正屋、厢房及后仓组成,建筑通面阔10.5米,通进深26.7米。古色古香的石库门店门,外墙两侧书特大酱园两个黑色大字。白底黛书,异常醒目。殿堂内梁下有精美雕饰,檐下及落地长窗上均有雕花,施金色。2001年被公布为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涵大隆生产的各种食品因品质优良或加工独特成为远近闻名的名产特产。其中,双套晒油和玫瑰露
涵
圆津禅院
圆津禅院座落于漕港河边,为朱家角镇著名古刹,圆津禅院,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东门位于泰安桥西堍。明清两代,几经修缮,趋于完善,此禅院地处漕港之滨,风景秀丽,登临清华阁,可饱览漕港胜景,故历来文人墨客题咏甚多。 自清初顺治年间住持僧语石之后,到嘉庆时的觉铭,六代住持均有较高文化素养,又能书善画。因此招徠了不少名流大家,为圆津禅院留下了一批墨迹名篇。有一部《圆津禅院小志》收录有关匾联和诗文,内有赵孟頫、董其昌的匾额;清代刘墉、梁同书、钱大昕、郑板桥等写的对联。青浦文化名人,如陆树声
圆
城隍庙
朱家角城隍庙位于朱家角古镇的漕河街69号,为青浦城隍的行宫。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从镇南雪葭浜原庙址,迁入现址,至今有300多年历史。朱家角城隍庙虽没有上海老城隍庙那样富丽堂皇,但具有古镇独有的古朴风格。 此庙宇有三大特点,其一:一般地方上的城隍庙都是座北朝南,庙门是朝南开的,而朱家角的城隍庙,却与众不同,庙门朝东幵,这里有一段与当地名仕王昶有关的故事。 正门临河有一座照壁,壁后就是城隍庙桥,庙门面对市河,正门门庭上有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陈莲笙题写的城隍庙三字。庙两边为东西辕门,正前有一对
城
金宅(王昶纪念馆)
金宅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西湖街24号,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由当地士绅金联巽所建。金联巽原为永泰元绸布店的股东,也曾从医。这座宅院在抗战时期曾作为日军的宪兵司令部,在解放后长期作为朱家角镇派出所的办公用房。1997年,它被辟为王昶纪念馆,向公众开放。 金宅坐北朝南,前后共有二进,建筑面积约408平方米。通进深32.6米。采用石库门院墙,配以混凝土结构二层,显得庄重而富有现代感。一埭三开间的设计,面阔12.7米,九架梁,硬山顶,气势恢宏。前楼出檐以混凝土牛腿支撑,别具一格;后楼二层有阳台,
金
永禁勒索碑
在朱家角古镇西井街77号门外南墙上镶嵌着一块古碑,碑的全称为《为禁吹手勒霸并规定吹手工价告示碑》,名曰:永禁勒索碑,简称禁勒碑。碑于清同治八年(1869)五月初七日告示,此碑原位于朱家角土地祠,后迁移至此。碑文反映的是同治年间,昆山县南乡金、生、丽、区等里(古代地方行政组织),频繁出现脚夫(搬运工)、吹手、炮手私分客户,借婚丧嫁娶哄抬物价、勒索百姓的现象,当时的知县王定安便在此立碑警示。并且对劳务费有了明确的规定,在当时起到了震慑官员的作用,在今天仍然发挥着涵养廉洁文化、清正政治环境的作用。 碑
永
禁网碑
在青浦朱家角古镇北大街242号清溪人家饭店的二楼阳台东墙壁上嵌黑色石碑一块,这块不起眼的碑刻却与当地名人王昶和陆伯焜有关。 碑宽81厘米,高31厘米,材质为青石,上方挂黑色大理石文保牌一块,2017年2月立青浦区文保点碑,边为青浦区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公示牌。 碑文如下: 庙著於西湖为游舫之所聚,今吾松泖澱诸湖尤绵亘百十里,鼃黽鱼鳖之繁甲他郡, 渔船簖户络绎相望。昔人推神好生之德,因立桥以便放生。今予与同人亦於月朔诣庙中,舍钱以助之。请於当事,相距三四里禁止网罟,将使和气洋溢,人怀好善,而居民行客之
禁
35号水桥
西井街35号门前有一块黑色花岗岩文保碑,上题青浦区文物保护点,2017年2月立字样。 此处水桥座西朝东,形式为外凸单边和内凹直坡组合型水桥,内凹直行水桥靠北,宽度147厘米,共7阶台阶到河道,台阶高度在13厘米左右,二边有花岗岩护坡。偏南的单边水桥有水桥平台,平台不是整块石材,是由5块条石拼接而成,平台向南逐渐下行,共6块台阶,总宽120厘米,最后离开驳岸还有90厘米用于清洗使用。 这组水桥结构独特,美观合理,是利用地形和使用功能的区别而设置,这里过去是古镇居民淘洗出行的主要场所,如今为了保护河
3
72号水桥
西井街72号水桥在市河的东岸,门前有一块黑色花岗岩文保碑,上题青浦区文物保护点,2017年2月立字样。 水桥形式为内凹式双边马鞍形,坐东朝西,正面2阶台阶下行,宽度121厘米,中间平台由三块条石相拼而成,宽度110厘米,平台向南有6阶,共185厘米,向北也为6阶,总长206厘米,特别之处为平台朝西处雕刻的拴船石图案为一花瓶中生出三支方天化戟,瓶与平同音,象征平安、平顺,戟与级同音,戟 是古代兵器,被引申为官阶、品级的象征。也是平生三级的谐音,与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密切相关,明清时代的读书人,祈求中秀
7
101号水桥
西井街101号水桥位于古镇第一园课植园门前不远,许多游客都是从这里登船阅览水上古镇,因此别具特色。 沿河原有船舫及一座数米高的照壁,因为园主马文卿的官衔是买的,不适合如同正式官员朝东开正门,所以做照壁一座以遮蔽大门,照墙两旁曾建有两座司鼓亭,每遇宾客来临,吹鼓手就吹吹打打,鼓乐齐鸣,以示欢迎。如今照壁早已拆除,只留下门前水桥依旧,见证了马家的兴衰与变迁。 水桥为外凸双面马鞍形,水桥平台由一小二大3块条石组成,水桥面总宽124厘米(分别52、22、50厘米),中间素面没有雕刻,平台向二边下坡,每边
1
139号水桥
在西井街139号门前就有一块黑色花岗岩文保碑,上题青浦区文物保护点,2017年2月立字样,此处水桥座南朝北,形式为外凸单边水桥,特色是水桥面有雕刻精美的图案 古镇少见,是为特例。此水桥主台面为四拼条石,中间镶嵌定心石,图案为外方内圆式,象征天圆地方,四角为如意纹,圆形图案为外圈回形连绵纹,中间为团寿纹,整个图案设计巧妙,寓意绵长,象征长寿福报,子孙延绵,四方如意,圆满吉祥,对应了中国自古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美学态度。水桥面宽125厘米,中心石宽度74厘米,内心圆直径57厘米。向西有台阶5阶,
1
287号水桥
水桥除了民用、官用外,店铺商家的专用水桥主要就是北大街287涵大隆酱园水桥。位于市河南的百年老店涵大隆店铺之外。该酱园创办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店址坐落在泰安桥东堍的镇北大街287号。从创始至今地址未变。店铺沿街为酱园销售店堂,后埭为生产工场。 酱园水桥横跨北大街,紧临市河南岸,方便酱园材料和货品的外运和进出。为涵大隆酱园初建时同期建设的,至今也有139年的历史,甚至更久。水桥形制为单入外双出式,呈T字形,内凹,外口与古镇驳岸齐平。材料为花岗石质,开采自苏州郊外的金山,故又称金山石。水桥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