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五章 高水平促进乡村振兴

2021-12-10 来源:朱家角人民政府

一、推进乡村产业兴旺
(一)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做大做强种养业。提升发展优质水稻种植,打响本市唯一成功登记为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青浦薄稻米”品牌,鼓励推广运用“稻蛙共生”“稻鸭共生”“稻鳖共生”等生态种养结合技术,扩大“蛙稻米”等多个优质品牌薄稻米生产,稳妥推行绿色认证,进一步提升优质水稻的市场竞争力。推进特色蔬菜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建设高标准蔬菜设施基地,提高蔬菜绿色种植水平。依托标准化鱼塘建设,推进绿色生态水产品生产,实施水生态修复、鱼类多样性提升和水乡渔文化传承等方面工作。围绕“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规范化发展珍惜苗木、盆景花卉等。
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快建设农业智能化设施。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组织,鼓励和支持集体农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产业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鼓励企业借助叮咚买菜等专业平台扩大销售渠道,积极探索农业物联网应用。
积极发展特色品牌农业。依托“淀湖源味”区域公共品牌,大力发展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品牌农业、数字农业,促进有机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推行种养结合等节肥节药生态农业模式,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全程绿色防控,提升农产品质量。鼓励发展都市农业,根据市民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选取符合产业化发展特点的水稻新品种,引导开展露天种植,严格规范大棚使用。

图4  朱家角镇“十四五”时期农业布局规划


(二)完善农业发展综合支撑体系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安全。充分衔接农业布局规划,针对设施粮田、设施菜地、粮食功能区等重点区域,通过农用地综合整治促进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集中连片,高标准建设优质薄稻米万亩良田示范方。积极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泵站沟渠、土地平整、机耕道路工程建设,完善设施粮田和设施菜田的灌溉、排水和降渍能力,全面提高农用地基本生产功能。
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商物流、休闲精品农业。依托美丽乡村,积极发展高品质民宿,拓展乡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发展体验式农业、培育科技农业等方式,打造涵盖观光休闲、农事体验、教育科普等多种功能的农业旅游区。积极培育或引入辐射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企业,鼓励通过土地入股合作、融资等多样化形式促进企业与乡村共同发展,实现产销一体化和专业化,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探索乡村金融服务体系。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上海)金融产业园,鼓励发展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房屋财产权、集体林权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担保融资,促进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完善。鼓励金融机构下沉服务网点、优化网点布局,积极推进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大型农机抵押贷款、农机融资租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业务。引导工商资本入乡发展,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加强农业保险信息化建设,促进保险机构提升服务能力。
(三)积极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优化村级集体组织发展方式。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完善农民承包地制度,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探索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监督管理,将镇、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运行情况全部纳入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系统,盘活存量资源,促进农业招商引资。
切实提升农民多元化收入水平。以农事旅游为切入点,构建农村三一产业联动发展体系,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设“公司(平台)+合作社+农场+品牌”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联合体,增加经营性农民收入。加大生产技能培训,持续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继续完善“西劳外输”补贴政策,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积极借助“百村基金”等途径增强集体经济组织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农村精准帮扶机制,进一步规范落实新一轮农村综合帮扶项目收益分配,深化青西三镇困难人群直补机制,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工程、美丽乡村建设、“互联网+”养老服务等,就近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全面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加快培育职业农民,构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把节约利用农业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等内容纳入培育体系,不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总体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经营能力,降低结构性失业率,动态消除农村零就业家庭。打造基层培训体系,建设社区学校或田间学校,开展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农产品质量监管员、农药协管员、农业信息员等的培训。

二、建设全域美丽乡村
(一)完善美丽乡村格局
加强乡村规划与风貌设计。加强农村农业各类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积极融入示范区“四带多区”的农业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沈太路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落实郊野单元(村庄)规划,保障合理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因地制宜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优化乡村风貌设计,结合水田林地构建水乡单元,传承江南水乡村庄肌理,通过密、窄、弯的设计导向,塑造小尺度街巷,延续和强化村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格局。
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以“与世界对话”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引领,认真总结推广建设经验,统筹推进所有村庄创建美丽乡村,打造全域美丽乡村示范镇。加快推进沈太路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抓住张马村建设市级示范村的机遇,实施村庄风貌改造、村民庭院设计、老年活动室提升等工程,进一步挖掘泖塔、泖河文化资源;依托南绿舟朱家角学生农村社会活动实践基地、上海学农基地等载体,丰富乡村振兴的内涵;支持林家村依托“最美农家书屋”丰富乡村艺术,李庄村、建新村壮大水八仙、渔业产业,张巷村壮大高端瓜果产业,新胜村、王金村壮大都市花卉、园艺产业。积极借助市场化运营主体,支持周家港村打造集田园游憩、乡村休闲、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研学旅游综合体。积极推进其他乡村依托资源禀赋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品牌,突出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渔民文化、佛教文化、航运文化等村庄特色。

图5  乡村振兴示范区总体空间规划


(二)加强美丽乡村建设
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强化以城带乡,形成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完善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标准,以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为依据,加快推动教育、卫生、文化、养老和社区事务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协助推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支持城乡学校建立发展共同体。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完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继续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广家庭医生工作室在农村地区与村卫生室的“双室联动”。推动各医疗点开展定期医疗义诊,形成固定化义诊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及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参保。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设施,统筹城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扩大农村照料中心比例。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村庄人口规模和特征及村庄产业发展导向,完善提升各行政村“1+N”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乡村公交运营水平,提高公交线路的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逐步实施公交站点电子站牌服务。全面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加快资源回收点站场建设,巩固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运处置体系,将市容环卫基础设施纳入公共服务15分钟水乡生活圈体系。
积极打造智慧乡村。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推进5G网络和应用协同发展,加快智慧村庄建设,拓展为农综合服务平台功能,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为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乡村治理等领域的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链全面深度融合。
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推动河长制、湖长制标准化建设,加强村沟宅河管理养护,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纳管,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全面疏通断头浜,建立区域一体的河面保洁和河道疏浚机制,促进农村河网水系沟通,整体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推进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强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推进水产养殖绿色生产。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政村全覆盖。
(三)构筑乡村治理体系
提升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力。规范化集成化建设社区中心,对上链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整合部署“社区云”等居村信息系统,规范基层信息数据采集和核查,优化基层台账报表填报。深化村级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探索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乡村治理效率。规范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监督,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支持农村集中居住地区探索开展小区化管理。
畅通村民参与治理渠道。引导农村党员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集中居住、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等重点工作,推动农村党员承诺亮诺践诺,主动创先争优,助力“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村群众性思想政治觉悟,建立健全先进模范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上善讲堂”“三下乡”等平台活动作用,深化村民会议等村级民主协商制度,创新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开展教育培训和实践养成。深入落实领导包案制度,推动街镇“人民满意信访窗口”向村居委延伸,发挥基层群众工作优势和远程视频接访信息化作用,深化村居信访代理工作机制和基层“访调对接”工作。

三、促进城乡要素流动
(一)打通土地要素流动通道
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加快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城中村、城边村可连片开发区域土地依法合规整治入市;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权房地一体、分割转让;探索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盘活。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稳步探索对增量宅基地实行集约有奖、对存量宅基地实行退出有偿,积极探索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改造人才公寓。建立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的多元保障机制,引导农民利用土地入股参与现代农业经营,探索建立保障集体经济和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长效机制。鼓励农业生产和村庄建设用地复合利用,组合发展田渔复合、林养复合、田园综合等各类生产功能,实现土地功能复合、空间复合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持续推进农村宅基地撤并,因地制宜采取“上楼”(农民进城镇集中居住)或“平移”(宅基地平移集中)方式,至“十四五”末期完成50公顷撤并目标。重点化解渔民集中居住问题、三高沿线居住问题,加强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旧住房改造,打造与自然相协调的居住模式,积极引导农民(渔民)向城镇集中,提升居住用地的集约性和紧凑性。
(二)优化资本要素合理配置
进一步促进农业投资。科学设计农业农村投资建设项目,引导促进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资金集中投入。围绕农业生产发展、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农田建设、农业科技、农业防灾减灾、乡村建设等重要领域,创新政府投资的支持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推动重大工程实施。
完善资本下乡服务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发展链条长、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产业,带动农民深入融入产业链发展系统,分享增值收益,为农民创造更多就近就业机会,带动农村同步发展、农民同步进步,增强乡村造血能力。
(三)促进农业人才要素集聚
建立人才下乡激励机制。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开发计划,鼓励农业人才申报区拔尖人才、领军人才以及上海千人及上海领军等人才培养计划,努力为专业技能人才、企业或社会组织提供创业培训、融资担保、营销赋能等综合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入乡转化。落实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离岗创业、技术入股政策,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
大力鼓励农业创新创业。积极建设星创天地、农民创业园、创客空间、电商孵化器等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农业创新能力。积极引进、整合农业科技资源,鼓励技术专家开展线上线下科学技术指导培训,为农业从业人员提供技术赋能。

编辑:朱家角
第四章 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
第六章 高品质塑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