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溪名人

夏瑞芳


2012-03-24 来源:朱家角




夏瑞芳 商务印书馆创始人

        夏瑞芳(1871—1914年),江苏青浦朱家角沈巷人(今属上海市)人,字粹芳。中国近代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创始人。


(鲍咸恩、鲍咸昌、夏瑞芳、高凤池)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26岁的夏瑞芳在上海集资创办商务印书馆,并出任总经理。除了夏瑞芳外,参与创办的还有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沈伯芬等人。
         商务印书馆创业之初只是一家简单的印刷厂,只有一台机印机和两台手摇印刷机,原始资本也不过3750银元,夏瑞芳和鲍氏兄弟,每人只有一股,也就是500银元,拥有两股的是一个天主教徒沈伯芬,余下的由高凤池等三人持有。

         夏瑞芳此前曾在多家英文报馆负责排字,鲍氏兄弟在美华书馆排字、制版,高凤池也出身于美华书馆;他们都懂一点英文,所以,商务印书馆一开始就有一个英文名,叫做“Commercial Press”。

         因此,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每本书后面都印着“CP”中间加一个圆形的“商”字的符号,并一直用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也算是中西合璧。
         夏瑞芳他们创立的商务印书馆的第一桶金就是编印英文教材,并在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
         当时,正值晚清时期的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时期,当时的华人学英语的需要与日俱增,夏瑞芳他们略懂英文,敏锐地意识到英文教材有市场,因此他们于1898年出版了第一部书——《华英初阶》,第一版印刷了2000册。
         投放市场后,夏瑞芳亲自推销,未几便销售一空,后面不断地再版加印,一直旺销。
         可以说,夏瑞芳他们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使商务印书馆迅速从单纯的印刷业转向了高层次的出版业。

         1901年,夏瑞芳与以“辅助教育为己任”的文化名流张元济合作,张元济入股商务印书馆。张元济乃是清末进士,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戊戌变法”时曾被光绪帝破格召见,政变失败后被革职。
         1902年,商务印书馆成立编译所,并由张元济负责,这不仅是商务印书馆历史上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商务印书馆真正完成由印刷业向出版业的转型。
         由于张元济的推荐,翻译家严复、林纾、伍光建和蔡元培的译著先后在该馆出版,初步奠定商务印书馆在中国出版界的地位。
         清朝末年,各地兴起开办新学堂,各类新型教科书的巨大市场出现在夏瑞芳他们面前,为提高印刷速度和印刷质量,夏瑞芳拍板决定实行中日合资。
         1903年10月,商务印书馆与日资企业金港堂签订协议,成立中日合资的股份有限公司,股本升值为20万银元,日方投资10万,中方原有折价5万,再增加5万。夏瑞芳出任总经理,并兼管发行工作。
         通过中日合资,商务印书馆不仅获得了扩大业务最急需的资金,而且在机器和技术上得到了大大的更新,并引入日本教科书模式、理念,从而使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在同时代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十年内,商务印书馆在国内20多个城市设立分馆,资本增至200万元,年出书近300种。还在北京、香港设有分厂。还设立涵芬楼、商业补习学校、尚公小学、养真幼稚园、孤儿院等。十年内发展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文化出版单位。
         鉴于当时社会上对日本扩张势力十分反感,1912年,夏瑞芳提出收回日股的建议,并几次亲赴日本,与金港堂洽谈,经过反复谈判,最终于1914年1月6日达成协议,商务印书馆从此成为中国民族资本的文化企业。
         1914年1月10日,夏瑞芳在《申报》刊登广告,宣布商务印书馆“为完全由国人集资营业之公司,已将外国人股份全数购回”。10日这天,坐在办公室里的夏瑞芳看到《申报》上的这则广告,深深地松了一口气。当他下班准备回家时,就在发行所门口,隐藏已久的枪手向夏瑞芳开枪并击中要害,夏瑞芳没有留下一句遗言,便离开了人世。
        19世纪末,商务印书馆把印刷出版从西方文化机构里独立出来,以“开启民智、昌明教育、普及知识、传播文化、扶助学术”为宗旨,为促进民族觉醒、提高国民素质、繁荣学术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夏瑞芳画像(作者;陈大建)

编辑:朱家角
周郁滨
[珠溪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