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021-59240077

朱家角的“雅号”(3)

2021-12-28 来源:逛青浦

素有“上海的文化码头”之称

江南古镇是城市的母体,文化的源头。文化的传承,加上“文气”的聚集,从清代学者王昶、画僧语石、御医陈莲舫,到近代畅想黄浦江上造大桥的小说家陆士谔,报业巨头、《申报》创始人席子佩等,穿梭于上海及全国各地,架起了一座座中外文化交流的传播之桥,成为上海“海派文化”的创导者和开拓者。昆剧在朱家角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里诞生了不少“昆剧演唱班”。建于元代的圆津禅院,汇聚了许多文人墨客,苏曼殊等均在此切磋书画艺术,“南社”诗人柳亚子,则在朱家角建有别墅——福履绥祉,古镇朱家角文化活动异常活跃,首开南社诗人写诗吟诗的清新之风。文化人的汇聚,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文化磁场,为繁荣的朱家角经济注入了“文气”,提升了朱家角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质量。


朱家角古镇的民俗文化也相当繁荣发达。它与古镇的生活气韵、氛围和民间百姓的生活十分贴近、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自身的独特个性。古镇的茶馆文化,兴旺发达,江南最早最大的“第一茶楼”,现今仍屹立于“放生桥”畔,当年评弹说书、京剧票友活动频繁,俞振飞等京剧名角常来常往,传承京昆艺术。江南茶楼起到了商品社会沟通信息、了解市场、放松心情和传承文化的作用。收藏热更是长盛不衰,藏书、藏画、藏古董等,形成了不少的“收藏角”。民间文艺、民俗文化与商事、农事密切相关,朱家角城隍庙里日夜演戏,戏台班子连绵不绝,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每年的摇快船活动,则体现了竞争意识。放水灯活动,则反映了古镇人们祈祷丰收和致富的愿望。古镇的民俗文化与经济生活相结合,颇具地域特色和经济特点,既体现了市井气息和商品经济的色彩,又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使朱家角的江南文化,凸现出多元化和丰富性。

当下,国外不少文化艺术青睐于历史文化古镇,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古镇朱家角凭借其历史悠久,让文化源远流长。明清时期,它不仅是长三角地区一个集米市、油市、布市等于一体的经济贸易中心,更是一个文化码头,具有文人集聚、文化繁荣的优势。近二十年来,朱家角让艺术融入古镇的发展,呈现出大气文气、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了近百位文化名人来朱家角创作、创造和创意。诸如课植园内的实景版昆曲《牡丹亭》、古建筑中的水乐《天顶上的一滴水》、国际水彩画双年展等文化项目,像淀山湖水,此起彼伏,方兴未艾,形成了众多的文化品牌。   

素有“沪上书码头”之称

朱家角自民国初期开始,就有了在书场进行营业性的正规评弹演出。朱家角的书场主要有西湖街的新园、怡乐,泗泾弄的民乐和胜利四家,另外还有一些是茶馆兼书场的。朱家角的书场始于清末,以演唱评弹为主,分大书、小书。唱大书一般不用乐器,单靠一张嘴,剧情活泼以故事性吸引听客;小书为单档双档,有时三人档,用琵琶、弦子伴弹唱,有各种流派,朱家角人很喜欢听评弹。


因为朱家角书场多,听众多,在评弹界,都把朱家角叫做“书码头”,把听众叫“老耳朵”,(即爱听书、懂欣赏的听客)。据里人、上海新艺评弹团演员张兆君回忆:“评弹在江苏、浙江都很兴旺,但真正要出名就一定先要在朱家角。因为当时朱家角水运发达,来往船只极多,镇上人头兴隆。因此江浙人听书的特别多。在朱家角立不牢脚,就出不了名,也就不能到社会上去混”。后里人周玉秋老先生在回忆时亦说:“朱家角看来是和评弹有缘,所以从事评弹职业的演员很多。

据统计,青浦全区(县)共有评弹演员41名,而朱家角镇上就占了32名,这是江浙沪两省一市的镇级之最,不但出了如此多评弹演员,还出了一位很有才学的评弹作家,他就是为弹词名家严雪亭“量身定做”而创编了《杨乃武》弹词脚本的作者陈范吾先生(陈范吾是著名中医,他祖父陈莲舫是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治病而“恩荣五召”的御医),他编写的《杨乃武》和原创人李文彬、李伯康、李仲康多有不同之处,该书被严雪亭先生唱红了整个书坛,朱家角亦因此与评弹牵连着丝丝缕缕的关系,可惜时过境迁,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起,朱家角镇上的书场几乎全部关门,评弹演出亦销声匿迹”。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茶楼和评话带来了生机。改革开放的启始,为评话技艺的创新培植了沃土。

位于朱家角镇的颐仁苑公寓,是一所民营的高档养老机构。董事长顾影月30年前原是评弹演员,她不忘旧业,为老人办起评弹书场,与评弹界的新朋旧友至今仍有密切联系。2014年8月20日,她正式在公寓成立了江浙沪评弹爱好者联谊会,自任执行副会长。联谊会是一座桥梁、一条纽带,也是一只平台,爱好者可以加强联系,切磋技艺,提高水平,便于传播、弘扬。所以,联谊会的成立对于传统弹词的传承是非常有意义的。

编辑:朱家角
朱家角的“雅号”(4)
朱家角的“雅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