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古镇朱家角

2012-12-28 

了邮政分局。它是当时上海13家主要邮站之一。也是100年后的今天。上海地区保留下来的唯一的大清邮局旧址。营业厅里旧式的邮橱和邮柜,都是当年邮政局的陈设。

  展厅展示着几封极平常的平民家信,我正琢磨其中含义。讲解员又告诉我,中国的邮驿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邮驿网络也很发达,但当时邮使所传递的都是官府,军队的政令和信息,从来不担当民间通讯任务,这是邮驿制度的致命缺陷。真正开辟平民百姓的邮政业务,就是建立了大清邮局以后。讲解员小姐说:“不要看这些信件是平民百姓的家事,有了邮局,才可以自由通信,这在100年前是一件新事、大事。它的意义不亚于19世纪初电话的出现和20世纪手机的普遍应用。”听到这儿,我才感到这小小的邮局凝重的价值。
  营业厅的后面沿河石埠呈当年的邮政码头,木制的邮船泊在河边,船舱中的邮件箱依稀可见,讲解员指点给我们看:“清代江南地区水路交通便捷,邮政传递大多使用这样的邮船。这条市河直通漕港河,东通黄浦江,西面又连着太湖、大运河,沟通了上海松江、无锡、苏州等周边城镇!当年牵动着东西南北各大城镇千家万户的家书,就是在这里往返传递的。”我凝视着这古朴的石埠码头,想像着100年前朱家角邮政业务繁忙的景象,不知不觉已近傍晚。我急急地穿行在石板老街和民居小巷中。连续参观了朱家角的“远古文化馆”、“渔人这家”和“稻米乡情馆”。这三个景点是朱家角开发古镇旅游后,请上海著名电影导演史蜀君女士策划布展的,分别展示了朱家角的古文化、水文化和稻作文化。这三个展馆确实立意不俗、境界很高,布置手法也很新颖,据说展馆不仅深得中外游客的喜爱,还得到许多文学界、艺术界人士的称赞。2002年上海APEC会议期间,很多外国友人参观这些展馆后,都说既是一次艺术欣赏又是一次历史和乡情的教育。
  我决定今天留宿古镇。晚上我踱步在静谧的街巷中,透过一扇扇小窗。可以看见灯光下家家户户正在享受着忙碌一天后的宁静,鲜活的古镇夜景却拥有着另一番风情。回到住所,我倚在床上又翻阅了一遍随身所带的几本介绍朱家角的文字资料。奇怪的是,原先感觉枯燥的文字,现在看起来是那么真切,字字句句都化作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亲切而又温馨。
  
  寻访古桥
  
  第二天一早,我迎着朝阳,兴冲冲地去寻觅那早已心仪的放生桥。放生桥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大、最长、最高的5孔石桥,它已被载入《上海之最》,也是朱家角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啊,我看见它了! 在北大街的尽头,放生桥静卧在宽阔的漕港河上。放生桥建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滔滔漕港河,西通太湖、淀山湖,东接黄浦江,是运送漕粮的水上交通要道。但是古代12公里长的漕港河,竟没有一座跨河大桥,当时漕港河南岸是昆山县的井亭港镇,北岸就是日益繁华的朱家角镇。人们过河往返只能靠舟楫摆渡。明隆庆五年,由朱家角慈门寺僧人性潮,积15年化缘募集资金而建成。据传说,性潮和尚是个遗腹子。母亲往返于漕港河两岸卖菜为生。身怀六甲的母亲,有一天渡河遇到风浪,翻船落水后,挣扎到了岸边,生下婴儿后便去世了,婴儿由慈门寺住持和尚收养,因他随潮而来,故赐法名“性潮”。性潮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立志要在河上建桥,方便两岸百姓,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放生桥建成后,为显佛门慈悲为怀,桥下500米之内为慈门寺僧人和香客放生之地,农历初一、十五为放生日,并在河道中立桩为界,禁止渔民在此撒网捕鱼.故名“放生桥”。
  放生桥全长72米,宽5米,高7.4米,建于市河与漕港河交汇之处,此处水深流急,想来四百多年前建造此桥确实不易。桥身极薄,桥拱自然递增,形成缓和顺势的纵坡,自然和谐地衔接两岸,显得雄伟而不笨重。桥身的石刻技艺也十分高超。桥顶的龙门石镌刻有八仙法器,周围盘龙8条,环绕明珠。桥顶四角蹲着四只石狮,仰头张嘴,形态可爱。放生桥长如带、形如虹,凌空而起,以超凡的想像力跨越宽阔的河面,充分显示了古代桥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主桥拱两边的石柱上,刻有放生桥楹联:“潮声喧走马,平分珠浦浪千重:帆影逐归鸿,锁住玉山云一片。”足以道出放生桥的恢弘气派和它对沟通漕港河两岸交通,促进古镇经济发展的作用。
  接着,我又去寻访颇具名声的泰安桥。泰安桥建在漕港河和珠溪市河交汇处,它高耸在市河上,正好和放生桥开成“八”字状。朱家角经济繁荣发达,促进了宗教活动的活跃。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在这块风水宝地建成了圆津禅院,到明万历年间(公元1574—1619年)重修禅院。此时市河两岸都已形成商业

编辑:Admin
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
朱家角:上海最早的大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