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021-59240077

掌故传说

2012-12-28 

  朱家角镇奇闻轶事及民间传说很多,它是古镇劳动人民创作的口头文字,也是广大民众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心声和愿望。

第一节 掌故轶事

一、 慈门寺三奇僧
  慈门寺原名明远庵,建于元至正年间,明嘉靖中毁于兵祸,隆庆五年(1571年)行脚僧湛印用募化所得重建大雄宝殿,朱檐石柱,坚致敞丽,内塑十八罗汉、二十诸天于壁,凡所应设,无不毕具。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敕封寺名为护国明远慈门寺,并赐乌斯藏大士一尊、经十二部,供奉于建杰阁、遂成大刹。
  寺僧性潮以寺涉于漕溪,隔岸为井亭,烟波淼弥,南北居民,错趾骈肩,呼艇争渡者,每苦风涛之险,而舟子又善持缓急,行人病焉,性潮乃募建五孔石桥,构建南北交通,行人称便,因结放生社于此,故名其曰放生桥。
  寺僧心然以寺附近,天雨泥泞,行者没踝,于是聚石为岸,并沿途铺以石板,成为长衢,名曰石街,俗称新殿石街。
  三僧先后趺坐而化,颜面如生,不龛、不火、不塔,以次列坐,历经近百年,至清嘉庆年间,犹安然无恙(据《珠里小志》载)。

二、 千年古墓之谜
  三国鼎足之时,朱家角属东吴地界,镇上一直传说东吴大将甘宁之墓即在镇祥凝浜。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镇出版的《骊珠报》上记载:“镇东祥凝浜,十年前曾有人发掘,见下有一石板,板上刻有‘东吴大将军甘宁墓’八字,字作隶形,启板而视,下有一方室,四周悉以砖石砌成,中置一朱漆棺,棕上满绕铁链,棺畔瓦缶古钱甚多,且有长约一丈之枪,枪上且有小字一行,惜已土花斑剥不能细辨,或即甘大将军生前武器,况其浜名又名象宁,考其义,或既景慕甘将军名,以示其不忘耳。”
  据退休教师薛凤鸣回忆,在她父亲11岁时,隔壁钱义兴烟纸店老板,在屋后场地开辟花园时,发掘出一口朱红漆棺材,里有一个金头,一把宝剑,后来老板就此发了财。这些情况,都是她父亲目睹的。有人说《骊珠报》所载不实,但薛老师又言之凿凿,是耶非耶,待有识人士作进一步的探索。

三、 香烟换铜板
  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为应付军需铜铁的不足,千方百计掠夺沦陷区民间的铜铁。日比野洋行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3月,强令镇烟纸业公会以香烟换铜板,消息传出,群情愤怒。是日在镇城隍庙石台上,在数名日军护卫下,设摊交易,购者寥寥,只有一批镇民围观。约9时许,有几名便衣武装人员向日军开枪射击,秩序大乱,驻该处的和平军盲目开枪乱射,汪伪区长助理杨渭滨中流弹毙命,多名群众无辜遇害。这一起抵制日军以香烟诱换铜板的斗争,虽然伤害了多名无辜群众,却也粉碎了日军掠夺民间军工原料的阴谋,群情兴奋。隔日在宝稼堂举行了隆重肃穆的追悼会,悼念几位无辜牺牲的群众。

四、 灯会风波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镇群众有赛灯活动,各行业商店及居民,每天晚天自觉地先后集中城隍庙场,然后挨次出发。先有丝竹班领队,随后是各式各样的灯,殿后有调狮子、荡湖船、舞龙灯,长约两里,绕镇周行;回到城隍庙后各自归道,灯队过处,万人空巷,鞭炮之声,不绝于耳。大约经过一个月,由徐德泉出面任灯头,于是赛灯热潮更高,到了农历四月初,灯头徐德泉和参与赛灯的群众商议白天出灯(俗称“出日色”)3天,由徐德泉向区公所及警察局报告,而区长汪莹中以恐怕发生事故为名,只准2天,到第三天灯头向警局保证不发生事故,要求继续出灯一天,并主动留质于警局,表示完全负责,而区长汪莹中坚决制止,令警局严予阻拦。是日中午,在城隍庙的南北辕门和戏台下分别站立警察,形势颇为紧张,而赛灯群众仍然提灯和抬着一只中山亭前往城隍庙,被阻后致使道路拥塞,人声鼎沸。在拥挤之时轧坍了中山亭,中山像镜架倒地粉碎,于是群情激怒,不顾警察阻拦,冲到区公所内,将所有用具全部捣毁,并遍搜区长不见,遂又拥到警察局全部捣毁,后来到雪葭浜汪莹中住宅,见物就砸,后一哄而散。灯头徐德泉乘混乱之际逃出警局,躲避在上海。事后汪莹中引咎辞职,由周家治接任区长。

五、王昶轶事三则
  1、王述庵(昶)省亲游里,不事文饰,至郡。肩舆过外馆驿,逢某典吏到任,王乃嘱停舆而让。典吏之驺从呼之出,继加诃喧。王应声徐徐步下,花翎灿然,典吏大恐,匐伏街上,俟王安坐而去。
  2、昶丁忧居家,一日赴苏访巡抚,事急未带仆从,雇小轿至抚衙,命轿役投刺。役见昶仅一青衣老者,竟不从命。昶乃下轿亲行投刺,巡抚启正门亲迎,登堂相叙,神甚恭。轿役大惧逸去。昶事毕,遍觅轿役不得,乃步行返寓。
  3、昶以司寇致仕归,微服过江,人莫之识。里中巡检新莅任,乘巨舫,鸣鼓吹角,声势赫然,昶坐小舟,适与相碰,左右怒其无礼,将辱之。昶即进刺,并书一绝于其上:“若大灯笼若大舟,锣声隐隐震船头。问君此去官何职,走尽江南未入流。”巡检阅毕失色,长跪谢罪,昶大

编辑:Admin
古巷幽幽朱家角
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